PP电子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高校,是教育部、应急治理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先后进入国家“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和国家“雙一流”建設高校行列。学校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授予权的高校之一,设有国家批准的研究生院。学校现坐落于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的国家历史文假名城——江苏省徐州市,有文昌和南湖两个校园。学校现有2个国家“雙一流”建設学科、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點學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點學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江苏省优势学科、7个江苏省重點學科;2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学校设23个学院,74个本科专业,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3900余人,种种博士、硕士研究生14700余人,留学生850余人,继续教育学生6600余人;有教职工3570余人;有9个国家级科研平台,5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1个國家大學科技園;另设有1个独立学院徐海學院。
PP电子大学肇始于1909年开办的焦作路矿学堂。1931年,更名为私立焦作工学院。抗战发作后,1938年西迁陕西城固,与东北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北洋大学工学院联合组开国立西北工学院。抗战胜利后,几经辗转,于1949年9月迁回焦作原址。1949年12月,焦作工学院拨归其时的燃料工业部领导。1950年3月,更名为PP电子学院。1951年4月,学校从焦作搬迁至天津办学。1952年,北洋大学、唐山交大、清华大学的采矿系调整到PP电子学院。1953年,学校迁至北京,改称北京矿业学院,成为北京学院路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1970年,学校迁至四川省合川县三汇坝镇,更名为四川矿业学院。1978年,学校开始搬迁至江苏徐州办学,恢复PP电子学院校名,并在北京学院路原校舍设立PP电子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8年,学校更名为PP电子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1997年,PP电子大学北京研究生部改设为PP电子大学北京校区。1998年,原煤炭工业部取消,学校划归国家煤炭工业局治理。2000年,学校整体划转教育部直属治理。2003年,PP电子大学北京校区从PP电子大学独立出去,命名为中國礦業大學(北京),至此,PP电子大学和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成为两个相互独立的办学实体。2004年,学校成为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1997年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6年成为“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2017年成为“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伴隨著曆史的風雨,曆經時代的滄桑,中國礦業大學與中國工業化進程同步發展,與人民共和國一起成長,學校的發展史是與國家同向共進、與行業休戚與共、與地方同頻共振的一部奮鬥史。116年來,曆經14次搬遷、12次易名,曆經艱辛,顛沛流離,卻依然薪火相傳,弦歌不辍,形成了“自強不息、艱苦奮鬥、追求卓越”的礦大精神。在舊中國,學校把“教育英才,備物質建設之先鋒;從事研究,求吾國學術之獨立”作爲曆史責任。新中國建设後,學校把“開發礦業、開采灼烁、建設祖國、造福人類”作爲神聖使命。經過一代又一代礦大人的努力奮鬥,鑄就了中國煤炭高等教育的一流品牌和獨特的精神文化品格,形成了“崇德尚學”的校訓,“學而優則用、學而優則創”的辦學理念,“好學力行、求是創新”的校風。
學校建設與發展,获得了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關懷。毛澤東同志“開發礦業”的題詞激勵著一代代礦大人爲事業不懈奮鬥;鄧小平同志親筆批示指引學校在革新開放中走上中興之路;江澤民同志來校視察學校科研事情並爲我校建校90周年題詞;胡錦濤同志爲我校建校100周年發來賀信;習近平同志見簽了我校與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簽署兩校教育與科技相助協議。此外,陳至立、周濟、袁貴仁、陳寶生、懷進鵬等教育部主要領導也很是關心學校事業發展,先後來校視察指導事情。
學校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偏向,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基础任務,致力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富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能夠引領科技創新、行業發展、社會進步的棟梁之材。學校現有74個本科專業,35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1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計劃試點專業”和3個教育部綜合革新試點專業;建成22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和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40門課程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進入新世紀以來,學校獲國家級教學结果獎13項,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2項,全國教材建設先進個人2人。擁有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和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9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4個教育部虛擬教研室試點。學校入選“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高校、“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配合體建設江蘇牽頭高校。建設獲批了全國高校輔導員發展研究中心、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國家級大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事情隊伍培訓研修中心,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中國礦業大學基地。學校先後被評爲全國和江蘇省畢業生就業事情先進集體及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和江蘇省創業教育示範校,2012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就業先進事情單位”稱號。建校以來,先後爲國家和社會輸送了38萬余名畢業生,其中許多人已成長爲各行各業的科技精英、治理骨幹和領軍人物。
PP电子大学作为当今全国唯一以矿业命名的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在上级主管部门、煤炭能源行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通过恒久生长和建设,已经形成了以理工为主、以能源资源为特色,理工文管法经教艺等多学科协调生长的学科专业体系和多科性大学的办学花样。近年来,学校凭据“强工、厚理、兴文、拓医、育新”的思路调整学科结构,优化学科生态,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高層次人才培养的能力不停增强。近年来,在牢固原有特色优势学科基础上,学校设立了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物联网等8个交织学科,为国家双碳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智能矿山建设搭建了学科平台;工程学、地球科学2個學科領域進入ESI全球前1‰,工程學、地球科學、质料科學、化學、數學、環境與生態學、計算機科學、社會科學總論、物理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等10個學科領域進入ESI全球前1%;礦物資源與開采工程學科領域連續9年進入QS全球前50強,2025年位列全球第14;形成了礦業工程與宁静科學、遙感測繪與環境、地質學與地質工程、土木建築與力學、機械電氣與控制、計算機與信息、治理與經濟、化工與质料等優勢學科領域。
学校贯彻落实中央人才事情聚会会议精神,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数量富足、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專任教師2226人,其中正高级498人、副高级940人,博士生导师621名、硕士生导师1048名,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凌驾80%。教师队伍中,有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4个、江苏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5个。学校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拥有两院院士17名(含外聘),国家级教学名师7人,国家级高端人才138人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78人,国家有突出孝敬中青年专家12人。4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人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6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7人获全国优秀科技事情者。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强化有组织的科研攻关,不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科技结果。学校拥有6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视察研究站,1个教育部国际相助联合实验室,44个其他省部级科研平台。学校在深圳、北京、新疆、贵州等地划分设立深圳研究院、能源资源战略生长研究院、西部能源研究院、贵州研究院,在校内组建碳中和研究院、物联网(感知矿山)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等3个交织学科直属科研機構,与徐州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建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徐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中国矿大-徐工矿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等6个对外相助科研平台。学校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建集萃学院,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2024年7月获批建设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十二五”以来,学校共肩负包罗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項目2000余项,其中在2022年获批国家部委推荐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36项,1项结果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023年到账科研经费12.6亿元。
學校積極發揮自身優勢,服務行業人才培養、科技進步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産學研協同創新,入選首批“國家知識産權示範高校”“高等學校科技结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高校國家知識産權信息服務中心”。學校擁有有效國內發明專利4679件、國際發明專利855件。學校與1個省級人民政府、14個地市級人民政府建设了全面相助關系,與14家國有大型企業共建了研究機構,全面相助單位達到165家。學校積極融入長三角經濟帶,加入長江教育創新帶科教相助體,與南京六合區共建未來創新港。學校發揮學科優勢,圍繞潘安湖采煤塌陷區綜合整治開展科技攻關,助力徐州實現了從“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華麗轉身,倡議發布了《潘安湖宣言》,爲全國資源枯竭型都市的轉型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技術保證。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徐州考察,對潘安湖治理給予了高度贊揚。學校承辦萬名煤礦總工程師、全省宁静生産治理幹部大輪訓等培訓任務,行業影響力顯著提升。
學校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相助,不斷推進國際化辦學,與近百所國外高校建设了相助夥伴關系,建有9個學科創新引智基地。聯合20余所國外大學發起建设了“國際礦業、能源與環境高等教育聯盟”,成爲“一帶一路”國際相助交流平台。加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礦業工程教育能力中心”並成爲該中心在華唯一旗艦高校。在巴基斯坦和厄瓜多爾相助共建“中巴礦物資源英才中心”和“中厄礦業學院”。在澳大利亞格裏菲斯大學創辦了“旅遊孔子學院”。獲全國首批“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基地”。積極主辦承辦“國際礦業科學技術大會”“能源、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國際會議”“綠色開采理論與實踐國際研討會”“國際匹茲堡煤炭會議”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際學術會議,學術交流日益活躍。
学校坐落于云龙湖边,有文昌和南湖两个校园,占地4200余亩,校舍修建面积156万平方米。两校区校园情况优美,风物如画,南湖校区绿化笼罩率65%,文昌校区绿化笼罩率46%,有香樟、琼花、海棠、池杉、广玉兰等150余种植物,有中华秋沙鸭、白头鹤、东方白鹳、梅花鹿等260余种动物。学校圖書館入选全国最美50座大学圖書館,馆藏图书文献2000多万册(件)。全校师生员工自觉流传生态文明理念,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学校先后获评水利部节水型高校示范引领单元、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江苏省首批绿色学校等荣誉。
源深流自遠,行健天同功。中國礦業大學新時代的奮鬥目標是:到本世紀中葉,把我校建成能源資源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目标,落实立德树人基础任务,开拓创新、踔厉高昂、勇毅前行,高质量推进新一轮“雙一流”建設,深入实施“十四五”革新与事业生长计划,加速建设能源资源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再起孝敬矿鼎力大举量!
(2025年3月更新)